大学中医心得体会(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2 10:09:20 作者:紫衣梦 大学中医心得体会(热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医大学教学理念心得体会

第一段:

近年来,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关注和认可。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逐渐加深,中医大学也面临着更高的教学质量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水平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医大学的学生,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医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中医大学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中医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思想和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了技术和实践的培训。中医大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并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我们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深入浅出的展示了中医学多维度的内涵和外延,将中医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其实践方法融入到了教育当中。

第三段:

中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在将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和使命。学院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把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推进实践、创新奖学金、实习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第四段:

中医大学教育特别强调品德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素质。学院积极注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环节,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等多维度,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全面保障和支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操守。

第五段:

总之,中医大学教学的理念是深厚的中医学底蕴和先进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的完美结合,注重学生基本功业务性练习、学科交叉性与综合实践性多元式教育,赢得了学术界、社会的赞誉。作为一名中医大学的学生,我也要认真学习,不断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中医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在大学中医培训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意识到在这个领域中培训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此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大学中医培训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大约200字)。

在大学中医培训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阴阳五行、经络脉络等,我对中医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我还学习了许多经典医籍,例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等。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了解到中医文化既深邃又广泛,而且与我平日所接触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异。

第三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大约200字)。

在大学中医培训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有机会参与临床实习,观察和询问患者,学习如何进行中医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医诊断不仅仅是依靠设备和实验室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沟通去发掘患者的病情。同时,通过实践,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各种中医疗法的应用,例如针灸、中药等。这些实践经验让我更加了解中医的实际运用,提高了我的临床技能。

第四段:与师长交流与学习(大约200字)。

在大学中医培训过程中,与师长的交流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有幸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中医教师,他们不仅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还分享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心得。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懂得了中医的审诊思路和治疗方法。他们还提醒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因为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第五段:对中医的理解与展望(大约200字)。

在大学中医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科的独特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学习中医,我认识到中医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察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健康和治愈疾病。中医提倡预防为主,追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一思维方式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对未来的中医发展充满了希望,并希望能将所学的中医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结尾(大约100字)。

通过大学中医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学科的独特价值和应用前景。我相信,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我们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更需要我们保持谦虚、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大学生中医美容养生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中医美容养生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不注重养生的我到了大学,我的皮肤持续不断地出现痘痘、面色发红现象。面对问题但是不知道要如何解决的我之前尝试过各种办法,但是仍然不见任何效果。于是在本学期选修中医养生学。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医养生颇有些收获,找到了我的体质属性,同时我也了解到我应该如何进行养生。

通过课堂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分为9种,“一种正常,八种偏颇”,我对照自己的身体,发现我的体质存在多种体质的特征,其中阴虚特征最明显。

从小到大,我的身体一直是偏瘦的,无论吃多少东西,身体都不会发胖。一年四季,脸色总是偏红,同学说我气色很好,"白里透红",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可能又处于上火阶段吧。嘴巴紧闭一段时间后,喉咙就跟冒烟似地。脾气急躁,易怒。经常腰背酸痛。一年四季,手心脚心容易出汗,不碰触到皮肤,也能感觉到手心脚心湿湿的,要是和别人握手握久了,整个手掌就汗涔涔的。这些特征可以归类为阴虚体质。阴虚体质体内虚火旺盛,喜欢食冷饮,这些特征与我也相符。在这里,我想根据我自身的体质具体谈谈阴虚体质的养生心得,另外再简单谈谈面部的不同位置痘痘所反映的身体状况该如何养生。

我从中医养生学课以及课外的学习了解到这类体质的养生方法。第一,要加强内心涵养的修养。阴虚体质者阴虚火旺,易怒,应当要养成沉着冷静的习惯,尽量减少与人争执,克制内心的浮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我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经常为一点小事生气。我觉得这是我最重要提升自己的地方。

第二,夏季的.时候注意避暑。阴虚体质的人喜冷怕热,所以在夏季的时候可以去阴凉的地方。或者在秋季的时候去野外走走,一方面可以感受凉爽的气候,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融入大自然,看看蓝天白云,平复烦躁的心情。回想起大学军训的时候,那段时间真的特别煎熬,训练什么的都不困难,只是在炎炎烈日炙烤下,我浑身乏力,每天的讲的话不超过5句。所以阴虚体质在夏季一定要注意避暑。

第三,喝银耳红枣汤。在家的时候,妈妈会煮银耳红枣汤,配一两颗枸杞点缀。很多人都知道银耳有美容的功效,具有润肺、润肠、润肤三大功效,对滋阴降火有很显著的作用,对脸上由肺火引起的各种斑点也有很好的效果。银耳俗称是“穷人的燕窝”,对于广大并不富裕的人来说是最佳的美容圣品了。有时候我自己闲来无事,自己也煮银耳红枣汤,银耳、红枣、枸杞,再放一块冰糖一起煮,银耳放得多了,可以当银耳红枣粥吃,放少了可以当汤喝,很方便,懒人必学的养生食物啊!另外,阴虚体质的人也可以吃山药粥,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吃山药,而且山药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肺的功效。阴虚体质的人切记少吃葱、姜、蒜、韭、椒等油炸辛辣的食品,因为特别容易上火,所以这些东西即使吃得不多,但是身体的反映却是很明显的。我自己总是经常控制不住,常吃辛辣食物,所以脸上的痘痘几乎没停下来过。

第四,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这是课堂上了解的到,与我之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在大学里,我喜欢上打网球,需要大力气,还要满球场地跑动,没打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虽然我们都知道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促进血液循环,但是阴虚的体质本身虚火旺盛,容易面色潮红,口干舌燥,所以运动一定要适量。

第五,要经常喝水。阴虚体质的人通常口舌干燥,就我自身而言,我身体经常处于缺水状态,但是我又不太想喝水,医生诊断我血液太浓稠,因此导致我血热。有一次很棒的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年暑假,刚放假那会,由于我作息不规律,吃的东西又太上火,脸上长了好几颗大痘痘,但是在那年暑假,我整天在家喝着水看着电视,每天从早到晚,水就没停下来过。倒不是我特别想喝水,只是觉得无聊喝喝水罢了。那次暑假结束的时候我的皮肤变得非常白净,而且很有水分感,一点都没有干燥的感觉,连痘印都消失地无影无踪。那次大部分应该要归功于喝水吧。喝水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加速毒素的排出,稀释血液浓度,让整个身体处于水的循环之中。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喝水,尤其是女生,“女人是水做的”这话真的不假。

由于我经常会长痘痘,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对于不同位置痘痘的原因和养生方法。面部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有些人的痘痘只长在嘴巴周围,有些人的痘痘只长在额头,而有些人又长在两颊的位置。虽然同样都是痘痘,但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想结合上课学到的知识和网络上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果痘痘是长在额头,说明心、肝脏出现了问题。我们经常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长时间的熬夜,导致肝脏积累了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就表现在脸上。那么这种额头痘的养生方法有:1.减少熬夜,恢复正常作息时间,每晚10到凌晨2点要处于睡眠状态,让肝脏有正常工作的时间。2.注重心脏和肝脏的保健。这点包括拒绝暴饮暴食,少食辛辣食物,可以多吃些含高蛋白类的食物,比如鱼、豆腐、豆制品等。3.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如果左脸颊长痘,说明肝功能不顺畅或者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此时我们要加强肝脏功能保健,同时也要注意吃些凉血的食物,比如丝瓜、绿豆等等。同时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右脸颊长痘,说明肺功能失常。“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是非常较弱的器官。1.首先要避免吸入杂质和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烟者要停止吸烟。2.少吃辛辣重口味的食品,不要贪凉贪热。3.仍然要注意适当的运动。

如果鼻翼周围或鼻头长痘痘,说明胃火过旺。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养生方法有:1.饮食保健是这块的重点,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辛辣食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消化压力。2.少吃冰冷食物,切记不可以一冷一热交换着吃,这样极容易伤胃。3.注意饮食有规律。身边很多同学早上起得晚,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就暴饮暴食,这样很容易得胃病。

如果嘴巴周围长痘痘,说明内分泌失调,或者由于肠热而导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保健:1.每天要确保一到两次的通便。2.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肠道排毒。3.吃一些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蔬菜。4.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我的情况就属于这种,嘴巴周围的痘痘几乎长在嘴巴周围,每天早晨有排便,基本宿便是没有在体内堆积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我经常吃油炸食品。所以要想真正解决脸上痘痘的问题,一定要各个方面做到位,一步都不可以缺漏。

以上就是我本学期学习中医养生学的部分心得。养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从古至今的中医学的养生知识,并应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开始改变,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当然了,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分享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中医养生的学习和分享中来,每个人都能健康长寿并且幸福。

大学中医社团心得体会范文

在大学里参加社团活动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在这些社团中,医学类的团体也是很受欢迎的。在各种医学类社团中,医自(医学中医自然疗法协会)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在这个社团中,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学到了不少中医的知识和技能。今天就来谈谈我在医自社团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术学习。

在医自社团中,我们主要是学习中医知识和技能。这是我最喜欢医自社团的一点,因为我从小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而医自社团正是可以让我更加深入学习中医的地方。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医疗法和药材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践来了解中医的疗效。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中医的基础知识。

第三段:社团活动。

医自社团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例如,社团组织一些健康讲座,为学生提供医学健康的指导和建议;组织草药采摘,让学生们了解药材的来源和采摘技巧。另外,我们还会定期举办中医治疗培训,让大家学习中医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这些活动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并且也让社团中的成员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段:社交与合作。

在医自社团中,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和技能,还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社团中,我们需要相互合作,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关心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社团的团结和凝聚力。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其他医学类社团进行交流和合作,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第五段:收获。

通过参加医自社团,我得到了很多收获。我学习到了很多中医知识和技能,学会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并且结交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医学领域的广度和复杂性,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这些收获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医学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参加医自社团是我在大学中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社团中的学习,活动,社交和合作让我更加丰富和全面地认识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我相信,这一段经历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中医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中医培训是我的大学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在报名参加培训之前,我对中医学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也是我选择参加此培训的原因之一。为了做好培训的准备,我提前阅读了一些有关中医的经典著作,并通过找遍各大书店,购买了一些中医方面的参考资料。我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够全面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掌握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获得一定的实践技巧。

第二段: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在培训的第一天,我们首先进行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一门互补学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强调“治未病”的理念。这些理论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医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此外,还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实践技巧的学习与应用。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实践技巧的学习。我们分别学习了针灸、推拿和中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学习针灸时,我们不仅接受了理论讲解,还进行了实地操作。通过亲自操作,我逐渐掌握了针灸的穴位定位和插针技巧。学习推拿时,我们进行了模拟练习和实际操作,通过触摸和按摩等手法,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在学习中药方面,我们通过实践学习了中药的煎煮方法和基本用药原则。这些实践技巧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实际运用方法,提高了我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能力。

第四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与组员合作完成各种任务。有时候,我们需要一起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合作讨论来确定诊断与治疗方案;有时候,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煎煮中药、施行针灸等。通过与组员的合作,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经验,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协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团队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在合作中培养我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五段:对中医的新认识与展望。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诊疗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中医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科,我们需要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医领域的知识,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将中医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身体保健和调理,让中医的智慧成为我生活中的底色。

总结:

通过这次大学中医培训,我不仅学习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收获,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能够在中医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为推广中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大学生

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医学,渊源流长,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与西医护理不同,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更加注重个人的整体健康管理。在我学习和实践中医护理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体悟和经验,深深感受到了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个人体悟。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中医护理相对于西医护理更加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强调治未病、预防疾病的理念。中医护理注重调理身体的基础,包括饮食、环境、情绪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仅靠一般化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需要针对个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我认为中医护理更注重调理身体的内在状态,通过巧妙的调整,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第三段:亲身实践。

在实践中,中医护理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对身体和生活的整体管理。我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保健方案,并且将这些知识推广到了我的亲友、同学中。我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身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长期的坚持和调理,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的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

第四段:寻找更好的方法。

虽然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是单纯的划分优劣。在我看来,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更加注重健康和养生,并且在治疗方案上更加温和,易于接受。然而,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仅仅使用中医护理还有待提高和完善,需要与西医护理相结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积极探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文化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医学智慧,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在学习和实践中医护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继续扎实地学习和实践中医护理的理论和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大学中医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对中医的重视与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纷纷开设中医专业,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提供了平台。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中医培训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通过连贯的五段式文章,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大学中医培训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我们常常通过实习和实验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曾参与过临床实习,跟随老师们进入医院,亲身接触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判断能力。我明白了,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其次,在大学中医培训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中医治疗十分复杂,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在大学期间,我常常与其他科室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比如,在一个综合性的病例中,中医需与西医、康复医学等科室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与其他科室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还学会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这对我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非常重要,因为在真实的临床工作中,多学科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在大学中医培训中,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更新。在大学中医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知识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意识到充电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中医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学习最新的中医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大学中医培训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中医的责任和使命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大学期间,我在实习和志愿活动中,常常看到一些患者们对中医的希望和信任,也看到了中医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中的显著疗效。这使我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中医的决心。我愿意把传统中医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大学中医培训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还获得了人生的成长和体验。在大学中医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学以致用、团队合作、学习和责任感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大学生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形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了现代化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注重“治未病”的同时,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其中包括中医护理。在我的几次接触和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医护理在个人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了其强大的体系与实践价值。

第二段:了解中医护理。

首先,对于中医护理这个概念,我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基本含义和实践形式。中医护理的概念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身体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健康目的。在实践中,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多种方式来达成,不仅在疾病治疗上有着显著的疗效,同时也广泛用于日常养生保健中。

第三段:实践中的感受。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中医护理始终占据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平时身体状况不错,但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往往会让我感到疲乏,特别是下午时分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中医的按摩和针灸手段,可以使我身体更为放松,头脑更为清晰,从而增强了我的思考和学习效果。此外,在一些常见的疾病治疗上,中医护理也具有明显的疗效,减少了我们的药物依赖和不必要的副作用。

第四段:中医护理的未来。

对于中医护理的未来,我认为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医护理作为一种非常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健康维护形式,将愈来愈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和认可。同时,随着中医学的生命科学化和现代化趋势,中医护理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会更高,理论体系更为完善,实践价值更为显著。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医护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维护方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让我们更加健康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受益,并将它传承下去,共同探索中医护理领域的更多奇妙和价值。

中医大学入学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即将走进医学殿堂的学子,我深知入学教育对于身为中医大学新生的重要性。经过两周的入学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大学所要求的严格自律、高度的责任感与尊重患者的精神。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入学教育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入学教育是为肩负医学使命的青年医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观的第一次机会。它是培育优秀医学人才,把每个学员都培养成有着同样使命和担当的医学精英的重要步骤。在入学教育中,我们学习了医德、医风、以及必要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与素养将伴随我们整个专业生涯,并成为我们医学人生的基石。

第二段:养成严格的自律意识。

在中医大学,严格的自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被要求遵守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宿舍管理、行为准则和课堂纪律等。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定期锻炼、饮食健康、打破拖延症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谦虚、刻苦、勤奋和担当的态度,为日后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段:取得良好的医学素养。

中医大学注重医学素养的培养,包括医学哲学、人文医学和医疗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入学教育中,我们还学习了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的职业使命和职业道德,在对待患者时需要持有的态度和专业性。这些学科与素养的结合,必将让医学人才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段:重视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在医学中出类拔萃。在我们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将不断与患者、家属、同事打交道,同时也要以备受舆论的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中医大学的入学教育中,我们对待患者的态度、行为准则等问题以及我们对患者权益的尊重,都被反复强调并讲解。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责任感、治愈和关爱心、把努力工作作为我们的天职。

第五段:总结思考。

在中医大学的入学教育中,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所需的严谨态度、信仰信念和应有素质。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提高,实现自我的医学理想。十年寒窗,见得也是一片广阔的蓝天和白云,恰恰因此,五千年悠久的中华医学才有了苍郁之心,大医精诚之气。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医学才能去尽一个左邻右舍的职责,做一名理想和有信仰的医学人员。

中医心得体会

我从事中医临床45年,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几十年行医的感受。我想,这些感受,只要你是个中医,就都会有同样的体会,只是大家没有把它讲出来,或者没有总结出来而已。所以,这些都不是我的“发明”。我只是做了一些归纳的工作。当然,归纳也不是很容易,我写了七年,出了四本《潘德孚医话》,一本一本不断增删,才写出这本《治病的常识》。在这本《治病的常识》中,如果有人认真归纳,同样会得到我今天发言的十条道理。

医生是从临床中学会的。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以为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无论什么时候,医生临床处方,都无法说:“此方必中,”只有等待病人的信息反馈,他真的给治好了,才算必中。可见,病人是以自己的健康提供给医生提高临床经验的。没有病人的信息反馈,医生的临床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可以这么说,医生的本事是从病人身上学来的,病人是医生的老师。所以,凡是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就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好医生。

现在有一些医生,有了一点名气,或者根本就不是有名气,而是因为他所在的单位有一点名气,看见病人多了就烦,态度不好。同样,有的医生,一听病人提问题,或有相反的意见,就向病人发火,会说:“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这样的人,可以认为都不会成为好医生。病人生病求医,是有了痛苦,向医生求助。医生理应体谅,用好言安慰。这种心理性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是有好处的。发火,说明医生不知道这个最普通的道理。连最普通的医学道理都不懂的医生,当然不是个好医生。

有许多医生并不知道以自己有限的学识,治无限不同的疾病,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是听病人的信息反馈。认真思考收集和总结治疗中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人们找中医为什么都要找老医生?道理就在于老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理解临床困难的道理,对病人态度好。

病人是医生服务的对象,医生是服务者,不是司令官,因此,精诚服务是医生的基本道德之一。问病人:“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的人,不知道这话叫做不知天高地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医学知识如海深,自己所掌握的其实极少,都靠临床学习来的。仅凭书本知识,根本还成不了医生。就这样自我夸大,岂不是“夜郎”了。

病人把身心恢复健康的希望交给医生,医生应该好好对待。医生关心病人是全方位的,并不只是开开方子就算了。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当然成不了好医生。病人的心理乐观,是恢复健康的基本重要条件之一。医生治病的目的既然是使病人恢复健康,那么,其态度的好坏对病人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其态度就可以体现工作的目的,所以就不是好医生。

这句话并不是说,做了医生,就什么病都能治。我们做了医生,谁都不是全能,也成不了全能。因此,有许多病我们治不了。我们必须知道,不是这些病无药可治,而是我们缺乏治疗的经验和能力,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够治好这些病。自己费尽脑筋治不好,别人却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治好了。

病人的病,能不能治好,决定在病人生命的恢复能力。医生的治疗和用药,是帮帮忙的。由于医生所拥有的医疗知识极其有限,所以,才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之说。自己不知道如何治疗的病,也许会有很多人知道。医生以其有限的知识,无法给无限的疾病做正确的判决。因此,医生不能向病人说“此病无药可治”的话。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很多病人不相信医生“无药可治”的判决,病好了;而相信医生判决的病人,由于失去生存的信念,死了。可见,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生的信念。任何时候,病人只要一息尚存,他的生命就在与疾病搏斗,所以,有许多病,能不能治好,在于医生这个忙帮得对不对。医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同时要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给病人下判决书,说此病根本无药可治,或说此病是世界难题,或说病人只有多少时间了,都是不科学的预言。因为,已经有许多事实推翻了这些预言,“无药可治”的病人好了;“世界难题”可能被一味单方打倒;被预言必死无疑的病人回家不治而愈了……所有这些,只要医生当了长久了,留个神认真观察,都有碰到的,说明医学的预言不准确。传播不准确的预言,就是不科学的态度。医学是一门科学,学医学的医生,应该持有科学的态度,不说不科学的话。

现代解剖学教人们在尸体上找病灶,意思有二:一是认为病灶是生病的原因;二是认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恢复健康。这是很严重误导。活着,是生命在身体里;死亡,是生命离开身体。活着的称为人,人会生病;死了的就不能再称为人,而是一个尸体,尸体就永远不会生病了。君不见,医学院里的尸体,既不会发烧,也不会肚子疼。身体没了生命,病就不会生了。所以,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身体上的病灶,只是疾病的结果,不是疾病的原因。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可是许多有名的医生都不知道这个道理。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外科医生叫瓦金斯夭,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胃冰冻治疗术。他所领导的研究组织,发表了许多成功的报告。此前的西医,治疗胃溃疡都是用手术切除的。手术切除对病人的损害太大,瓦金斯夭的想法当然是一次改进。他的目的就是使病人治病的损害降低。于是,世界上很多大医院,都添置了胃冰冻设备,设立胃冰冻治疗专科。但在1969年,美国有五所大学,发表了联合报告,认为胃冰冻治疗胃溃疡无效。从这一治疗方法的失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所有的外科切除病灶的手术,都存在着这样的弊病。把切除病灶作为治病的根本方法,是错误的。其错误的原因,就是把身体当做生命。

身体是生命依附的物质基础。西医广泛宣传手术能除疾病的根,把癌切除,叫做手术除根术,是错误的吹嘘。手术切除了胃,自然不会生胃病了。没有了胃,怎么会有胃病呢?现代西医治疗青光眼,就只有切除视神经,或挖掉眼球;治疗阑尾炎就只能割掉阑尾,这样的方法能叫治疗吗?杀人,岂不就是最好的治病方法?因为,死人是永远不会生病的,彻彻底底地除了根。身体是生命依附的物质基础,我认为,健康,就是指这物质基础的完整;残疾,就是指这物质基础的缺损。把切除病灶作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会使健康的人成为残疾的人,是不能忍受的错误。其思想基础就是把身体误为生命。

我提出的这个生命的定义,太概括了,有人可能会要求讲讲明白。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楚,现在我作如下的解释:

“信息”,是指与生俱来的密码。拿人来说,当精子与卵子结合附着于子宫壁后,这个生命就产生了。它吸收营养,使这些营养变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以及心肝五脏等,形成了人的整个躯体,然后挤出娘胎,继而再吸收营养,从婴儿长大成人,再衰老死亡。这些密码不断展开,不会生成三只眼睛,不会生成一只狗或猫……都是因为必须按这个与生俱来的密码办。

“运行”,是指生命是动态的,永远向前,向着成长、壮大、衰老、死亡之路前进,不停止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生命是一天一天在变化的。生命就像一艘时间之舟,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一个”,是指所有的生命都是个体,每个个体都不一样,都具有特异性。

“自组织”,是指执行密码的一种能力。生命的存在,全要仗持这种能力才能活着。自组织能力的有序,就是健康;自组织能力的部分失序,就是生病。

“过程”,是指生命只是一个时空段,有起始,也必然有停止。

生命的定义当然不只是指人,而是要包括所有的生命。现在我们把生命的定义说清楚,我相信对医学的发展,一定有很大的好处。这不能怪西医医学家的不好,没向生物学界索取。我查过百科全书,确实没有一个像样的生命定义。我现在提出这个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信息运行的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它是不是合格,请大家议论。我已经写了一本《生命医学纲要》,对生命的定义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不久将由浙江科技出版社社出版,如有兴趣,以后请买一本看看。

生命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以至死亡,是它的自组织能力活动的结果;生病是否能痊愈,决定在它的自组织能力。具体地说,人的生命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例如控压能力、控糖能力、控胆固醇能力、控脂能力、控白细胞、红细胞的能力、控微生物菌群平衡的能力、控各种维生素的能力、控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能力……比如说,生命需要一定的血压,它要保持恒定的血压段,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它的控压能力;生命需要血糖,太高了,太低了都不行,就必然有控糖的能力,使血糖保持一定的浓度。已知人的胰岛,有两种细胞——a细胞和b细胞:a细胞在血糖过低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在血糖过高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就是现在的药物胰岛素),使血糖降低。所以,有的人饿了好多天,没有粮食吃到肚子里,不会因血糖过低而休克死亡。因为,a细胞的激素,会使人体里的胆固醇、脂肪等,重新变成血糖。可是,现在我们许多人一量血糖稍高,就马上吃降糖药。这样做,为的只是暂时降低血中糖的含量,损害生命自身的控糖能力。所以,久服降糖药者,必患低血糖症。这样的人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经不起饥饿,容易死亡。生命的能力很多,它们还相互构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的道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实在太少,无法讲个明白的,也许永远无法讲明白。这就是生命的秘密。

也可以这么说,有一分自组织能力,就有一分生命。因此,凡是伤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检验仪器、治疗方法及药物,都是不科学的。例如使用胃镜查胃病,可是查出来的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查出来,没有一样西药能够治好。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治疗,不能治疗就是没有用。使用没有用的方法伤害生命的功能,使病情加重,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科学。病人的目的是把病治好,医生的检查却使病加重,与病人的要求相反,这就是不科学。再说使用抗菌素退热,损害体内微生态的平衡。这种平衡被损害后,何日何时发生什么奇病怪症都不知道。这就叫药物的副作用。有副作用而还是要用,也就是不科学。现在40岁到50岁的人,很多有四环素牙,腰痛,是因为他们幼年时发热服四环素,骨髓有四环素色素沉着。所以,在使用有副作用的药物之前,必须有使用的依据,没有依据就叫做乱用。乱用药物,就会损害健康,就是不科学。

活着,就是生命信息在身体里不停地运行;那么生病,就是信息运行遭遇障碍。针灸为什么能治百病,因为它通过穴位的刺激,使经络信息运行克服了障碍。按摩、推拿、耳针、拔罐、刮痧,以及许多自然疗法,都可以不用药物,就能治疗很多疾病,其道理无不就是使信息运行恢复正常。可见,所谓“百病”,实则“一病”。这就是为什么一种疗法就能“治百病”,否则就无法解释。

因此,治病的根本原理,就是使信息运行通畅。思想感情过度,饮食、声色、劳累过度,都会使信息运行发生障碍,因此,把疾病限于细菌感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现代西医之所以误诊率达50%以上,皆是因为其医学思想基础的错误。

所谓“瘰儿”,是中医外科肿毒:疔疮痈疽瘰疬等的`统称,中医都有治疗的办法。其发于体表,由于直接可用肉眼观察,辨证方便。其发于体内,便是占位性病变,阳性者叫做痈疡,如肠痈、肝痈、胃痈、肺痈等;阴性者,不能化脓破溃,就被称为癌。近代中医癌症专家郑文友,治愈不少癌症。他说:肿瘤肿瘤物质组成是由于气血寒凝而形成,与其说是个‘痰瘤’,还莫如说是个‘寒瘤’。因此,生在体表上的阴寒性的肿块,如果切细胞去做病理检验,就可能是癌。因为,西医没有阳性阴性肿块,或痈或疽的名称,只有肿瘤之说。

郑文友说的是寒毒,应该说占了大多数,癌肿也一定还有热性的。有些癌肿患者,服寒凉药觉得舒服,而服热性药,则立即不好受。所以,治疗必须辨证论治,不能绝对化。例如外科病的疔、痈、疽,疔是阳毒;疽是阴毒;痈是半阴半阳的。中医治疗肿疡——疔、痈、疽,都是严禁动刀切除的。如上所说,病灶只是疾病的果,而不是因。疔被手术切除,必发疔疮走黄,头面皆肿发高热,极为危险;痈被手术切除,痈毒内伏,多发为败血症;疽被手术切除,必然到处流窜,西医叫做扩散。

发热的出现,是生命发现微生物侵入,主动关闭皮肤的散热装置,是为了抵御外来微生物的自我防卫行动;发炎是生命在微生物感染的地方筑起一道防卫屏障,防止微生物再侵入其他的部位;疼痛是生命发现信息气血的运行有了障碍,而产生的信号。当然,本是正常的体温,现在变高了;本是舒服的地方现在不舒服了,这才叫生病。异于正常,也可说是病理现象。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用对抗的治疗方法:发热用退热,发炎用消炎,疼痛用止痛,都是在对抗生理活动,所以是错误的。

中医医学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以2500年的实践后,才总结出《内经》——这一套为中华医学奠基的理论系统。1800年前,张仲景总结了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后著成《伤寒论》,为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方法。这一方法历经1800多年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不可更改,原因何在?在于已经摸准了治病的规律。

中药学从《神农本草》的365种至现在发展到现在的近20xx多种,虽然增加很多,但在临床中运用四气五味的方法纠正病人的偏胜未变。这也是个规律的问题。所以,中医学是成熟的医学,是开放的医学,是不排他的医学。

既然已经成熟,古老就不是个毛病,只是时代久远,难以沟通,难以被现代人理解与学习而已。因此,我认为运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分析中医或中药,就像让不懂事的小孩来评论大人的行为一样可笑。唯一可行的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概念来诠释中医。不是用现代的有色眼镜来评论攻击中医。

病人的要求是什么?不是要知道生什么病(病名),在什么地方(病灶),用什么治疗方法,这些都不要紧,根本在治疗的效果。中医与西医相比,它的优势,恰恰就是临床的有效率。也许有人认为,西医发热用退热药,疼痛用止痛药,不是比中医更有效吗?我认为,治病的有效是使病人恢复健康,不是压制症状。健康的有效是长期性的;压制症状的短期行为。很多实践证明,它的结果是对健康不利。例如退热药的暂时退热,结果是延缓退热时间;止痛药只能短暂止痛,还会掩盖病情,易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

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人则以健康为本。所以,世卫组织《关于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说要把现在对疾病的研究,转向健康的研究。中医医学恰恰就是保健康的医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中医学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它一定会吸收西医学中有利于保健康的因素,来充实自己,壮大自身。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覆盖全世界的西医会自动走向边缘让位于中医。

中医心得体会

课上老师给我们仔细取穴讲解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足三里、上下巨虚及内庭穴、阳陵泉穴,太冲、昆仑、太溪穴,委中、承山穴,并一一在同学身上针刺,中医针灸班课程心得。每个人因为骨骼、肌肉的形态不同,穴位位置也要按照不同的比例细心辨别。

之后同学们互扎腹针,经过一周练习,手法都有所提高。邢台的马同学上周第一次扎针就十分干净利落,这周看起来已经很成熟了。

大家的发力方式,大多是直刺,单手发力,男同学王林林最初双手发力直刺,显得不太协调,后来受马同学启发,也改为单手发力。但这种方式当自身内力不足时,碰上质地致密的部位会入皮太浅。我就是这样,床上的同学直喊疼。仔细观察了老师的手法,斜入翻掌,手腕一转,借助动势释放内力,果断深入皮肤。这个发力的过程比直刺行程长,力量一定会大些,加上老师内力强,从选穴、持针刺穴、捻转,三部完成只在须臾间。

我是最后一个扎的腹针,很幸运,白老师亲自扎了五针。这周的感觉没有上周那么痛感强烈,但很得气,心得体会《中医针灸班课程心得》。留针大约半小时。和上次不同,这次气开始往下走了,先是左腿有麻麻的感觉,紧接着右腿内侧上部不断有跳窜感,然后到了小腿内侧。一直不通的右腿有感觉了。

白老师给大家示范了温和灸和直接灸。没想到同学们对直接灸还是很热情的,米粒大小的`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中脘,足三里,涌泉,每穴三壮。在艾绒点燃之后,当火力和皮肤接触时,同学们的痛苦表情各异。我没敢一试,暂时没有勇气,三年前给自己隔姜灸了几次,留了几处瘢痕,后来没有坚持灸下去。老实说,我不喜欢瘢痕,但艾灸确实很舒服,回去试试无瘢痕直接灸法。

白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授灸法的重要处,和祛除寒邪的力量之大。一些阴寒极重的病人,其身体的寒邪也会对医者有不良的影响。无形无相,会趁虚而入,需要谨慎为宜。同学王林林直接灸了三年,对灸法极有经验心得,他和白老师的对话很有意思。

下课回家,臭屁不断,不一会家里空气混浊。晚上相当疲乏,却难以入眠。腿部内侧的阴经部分不断窜跳。腹针的感觉一直存留。第二天排便量大,浑身发冷。以前看过老师博客,知道这是正邪相交排病反应,并不在乎,只是觉得神衰气乏,想睡觉。艾灸神阙,稍安。周三风和日丽,出门看展,走走停停快五小时,回家之后,后脑头疼不已,时有跳动感。周四仍然头痛,除了脑后,左右两侧也不时窜疼。手边没有针了,在脚上找了些痛点按揉,稍有缓解。晚上头痛逐渐散去。

周五身体依旧很累,左侧嘴角上火,起了一堆小包。下腹痛。

周六,生理期如期而至。下腹较以往轻松,排出较多淤血块。

这周主要和身体斗争了,心神散乱,体会到的针法还未好好实践。只空手练习了进针、捻针,手上没气力,常常把针扎弯。

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止其并发心、脑、肾的改变;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要注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即使是感冒初愈,病人也要注意避风寒,多休息;而手术后的病人更是气血两伤,增加饮食营养和适当的康复锻炼是极其重要的。

中医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两年中医课程之后,我渐渐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是讲述中医如何思考的,中医诊断学是讲述中医如何看病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是讲述中医如何治病的,这四门课程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医学生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也构成一个中医医生看病的的全过程。思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广度的,诊断可以是多方面的,中西结合似乎是现代临床。的趋势,而治疗更可以是多种的。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更为被认可和广泛通行,更有甚者认为扎针就是中国。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我更希望可以实际操作一下,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以丰富我的中医素养。于是,我到我们当地中医院针灸科见习三周。

到针灸科的第一天,这与我在学校所见到的针法有所不同。我在学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针,过20分钟之后起针。而在这里,我了解到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穴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组药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针,同时要配合上电疗机以代替医生间断行针来给病人持续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灯给针扎处强有力的渗透治疗。此外还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来辅助治疗,以使病人尽快缓解病痛,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电疗机的连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况下是连续波,而对于初期面瘫、腹部因肚凉二扎针者就不需要用电疗机,中后期的面瘫患者则需要给予疏密波;根据施针部位不同给予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侧连接,不可跨越心脏,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条腿上横向连接,是膝关节疼痛处更应如此连接;根据病人对针跳动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大小的电流刺激,如年老体弱者、女性、小儿一般用较小的电流,而体格强壮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给予较强的刺激,电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针处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间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病人感受来调整电流大小。同样,烤灯的摆放也需要根据施针部位、病人耐受程度来灵活调整。看到老师们的治疗过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学习对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学会了一些推拿手法,经过练习,在爸妈身上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减轻,身体轻松。拔火罐、熏艾条等这些我早已熟识的方法也有机会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针放血,耳穴压豆等只听过没见过的治疗手法也得以见识,可以说在针灸科的见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感知。

暑假见习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间,我也有幸参与到三伏天的贴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点钟,科室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病人来准备贴敷。我们立即展开工作,把一卷卷医用胶布撕成分别适合大人小孩两种大小的正方形,准备待用,根据每一次贴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选穴,扎梅花针,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药丸,贴上胶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还要带上两个药丸,每晚各贴印堂一次,连贴两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针,身体强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拔罐,年龄较小的可以直接放药丸贴胶布。

有些病人对医用胶布过敏,可以用麝香壮骨膏等膏药代替,贴敷24~4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期间尽量少出汗,以防止胶布不粘而掉下来。三伏贴用于治疗鼻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体质弱易感冒,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贴以加以巩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贴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复发,不少小朋友贴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数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证明三伏贴是有确确实实的疗效的。

在见习期间,通过阅读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我了解到中国最顶尖的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一直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医学生进入协和后要经过八年学习,十余年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医生。而现在,我正处于医这一阶段,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临床学习,向病人学习,已得到知识、能力,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方面的素养,努力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生。

中医是有用的,它带给人们以健康,帮助人们减少病痛,并且在在现代社会中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我相信这样的科学不会消失,因为有一代代的学子在学习、教授、研究它,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选择相信中医,这也激励着我们更好的传承它,发扬它。

中医心得体会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xx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心得体会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3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4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5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6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

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心得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心得体会

有一个急腹症的患者,痛的满地打滚,杜冷丁上也毫无作用,于是请中医科会诊。我和师兄同去的,见患者痛苦难忍,于是先取四关穴加人中,患者痛苦立马减轻,可以平静地躺在床上,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这样的病例太多了,不胜枚举。总之,在医院针灸室实习的一个月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博大精深”。除此之外,我也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无助!

有一个26岁的姑娘,精神分裂。因此不能工作,不能继续读研。整日向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非要其回答,回答错误或者不回答,都会对其母拳脚相加,其母不堪折磨,带其四处求医。心身科所开的病因副作用太大,拒绝服用。而所有费用均来自其母可怜的退休金。同时,该患者有疑病症,经常怀疑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因为多地求医无效,而轻信一家私人诊所的承诺,数天花掉1万余元积蓄,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疗效,且家财散尽。老人是哭着给我讲完这段血泪史的。我建议她们去找一位老师做个心理治疗。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师,两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的。她对我说,以前扎针是不会有痛觉的,现在已经有了,以前脑袋整个都痛,现在疼痛有范围已经缩小了。目前她仍在针灸治疗中,但情况已经好多了。在此也祝愿她早日康复,尽早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医院回来的这几天里,我已经用自己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忙亲戚朋友减轻痛苦,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同时,大家对我的认可度也提的很高。因为在医院经常给患者贴耳针,所以对耳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康复实习心得中医康复实习心得。通过看耳朵,大概判断出对方有哪方面的问题,并且准确率比较高。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乐趣。在临床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也更乐于对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到了我过去几个月里也学不到,也学不完的东西。在与病人的接触当中,也充分体会到患者的无助与医生的无奈。在医院,我们是医患关系。而出了院门,大多数患者还是愿意和我们成为朋友的。因为信任,也因为情之所至。在行医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患者当做一个出了故障的机器,哪不好修哪,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患者都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尽可能去体谅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患者的配合,更好的治疗。同时也给彼此一个好心情。

在实习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医疗事故。在针灸室就诊的一个2岁小男孩,因为一次肌肉注射而导致右侧坐骨神经损伤。而直到他们来这里就诊,才意识到这次事故是因为在当地卫生室的肌肉注射所致的。这是当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医疗事故,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也层出不穷,不时会有漏拨针的事故,还好没有给患者带来大的伤害,一旦出了问题,我们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我们感谢患者的宽容,但毕竟这是我们的失误,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患者的宽容,也不能期望每次都有惊无险。身为医者,就必须有一个细致的心。是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可医生不该犯错误!

不是所有的病我们都能治,我只治我有把握的。

医者,仁心仁术必兼有之,为患者谋利,为已谋德。

中医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功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心得体会

说到学习中医,那就不得不谈谈,高考填报志愿了。犹记得那时候家父极力反对我填报中医学院的,而是希望我去闽江或者师范,至少毕业好找工作,再者不必那么的辛苦。因为学医学的,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一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自己性格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年。自大、率真、桀骜不驯、狂妄、特立独行、无所畏惧的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真的感到自己很可笑,甚至很可悲。在学生会里、班委上、社团里,我几乎是一开始的兴趣,到后来的厌倦,最大原因是因为我自己的性格。这一年,学习没有落下,活动参加的也很多。到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自觉的往中医这边靠拢了,至今也不记得那是什么原因。

学校的环境是那么的美,夕阳下的校园,我总喜欢捧着书,去散步,偶尔还会写一些小诗,就这样大学时光一年就过了。

到了大二的时候,就更加坚信自己往中医这条路了。期间家父因椎间盘突出,不能行走、干活,只能卧床,吃遍了西药,结果无效。后经别人引荐,到民间的骨伤科去做推拿,首诊一次,隔三日复诊一次,然后回家休息调养一个月就好了,症状全部消失。然后回想自己高二那年的病毒性感冒,整整一星期没办法上课,校医给我连续打了好几针,都不见效。后来去一个在县城开诊所老乡,给我开了一盒的小柴胡颗粒,回去第二天热就退了。

大二这一年课程很多,但我花了挺多的时间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是没课时就往图书馆里跑,大多会是在综合类的书库里,扎在老子、孔子、孟子等,还有《周易》。虽然什么都没弄明白,但是能了解它原来有那么的一回事。对于易经的入门学习,使得我对于中医里一些有关易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除了在综合书库里头,当然也没忘了要在医学书库里好好充充电。查阅手诊、面诊、足疗等,还有就是关于阴阳五行的重新认识。虽然没能学透,但是总可以理解一些问题。大二这年学习中药和方剂,我当然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背这些东西,当然考试也没难到我,每次考试的时候我都是早早的睡觉,然后考完试听到同学们一直在嚷着“我昨晚熬到了三四点,背的都没考到。”关于中药的学习,对我有很大帮助的是在学校第二国医堂药房里学习抓药。那是在第二学习的后半程时间里。学习药性和功用以后,对于饮片的颜色、质地、气味、形态以及一些特殊的结构的学习,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当老师谈到某某药的时候,出现在我头脑的第一画面是饮片的气味、颜色、形态等。

关于学习方剂,我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样就是背方歌。然后就是不断的去看一些方论,比如说《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等等,还有一段时间特别着迷于抄一些民间偏方。

大二的暑假过得特别有意义,那是提前预习了《伤寒论》,整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对后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大三,回想那时候,虽然对中医执着,或许说是盲目的热爱更恰当一些,依旧是连门都没进。新的学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就有更多的激情。上学期专心的投入到《伤寒论》的学习中去,不断的看书学习,自然还有就是不断的背诵条文,除此之外就是背一些《药性赋》这类中医入门的基本歌诀。《伤寒论》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只是我还在寻找一种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三的下学期,看了挺多实践的书。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黄煌的《经方的魅力》《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四诊心法要诀》、《王洪图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等等。只是泛泛而读,谈不上是精读。不过《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学得不好,或者说是自己花的时间太少。

除了学习课内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在国医堂跟廖军博士坐针灸门诊,跟张亮亮博士坐内科门诊,其中的学习心得体会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一年的时间了,见到的病人挺多的,不过病种单一了一些。就像陈建博士开玩笑的说“找我看的不是失眠就是抑郁症,看得都烦了,都不能换换病种啊!但医生是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

唠叨了这么多,但时至今日,我依旧在中医这路上,不断的爬行着。作为一个学长,先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历程告诉你们,然后就是一些自己的感悟了。

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中医?如果是单纯为了钱,那么就不要荒废这五年的时间。

遇到问题,不要退缩,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又上了另一个台阶。

学中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也许有的人会说“中医需要悟性,我的悟性不好”,那我想告诉你,每个人的悟性都是一样,只是有的人开悟的早,仅此而已。

学习中医需要一种缘分,一定程度上,悟也算是一种缘分。

中医心得体会

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xx年我去xx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从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是在四诊后合参,在一堆临床症候表现中找出其本质的问题、疾病的矛盾处,是对病机的总结。而在四诊时,在脑海中有可能出现几次病机,反复思考那些症候表现,是不是对应这一个病机,也许这一个病机应该有另一个证候表现,然后再去问病人。所以,这其实跟阅读、分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们不应该只着重于对条文的背诵,忽视了对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也仿佛脱离了临床,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 11-22 项目工程策划书大全(14篇)
    策划书是在进行项目、活动等规划工作时所编写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包括项目目标、计划方案、预算等内容,可以指导整个工作的进行。通过学习策划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
  • 11-22 加油站员工年终工作总结(实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只有管好资
  • 11-22 批评会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考的一种展示和沉淀。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批评会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工作场景,经常在工作中出现。每个
  • 11-22 宝宝用药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这里,小芳分享了一篇对于乡村发展的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
  • 11-22 小学竞选班长发言稿三年级(专业19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对我们的发言内容产生兴趣。这些发言稿范文包含了各个领域的话题,如教育、科技、文
  • 11-22 大学生母亲节演讲稿题目(专业18篇)
    大学生演讲稿是大学生在讲台上以口语形式向其他人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大学生演讲稿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灵感和启示。亲爱的兄弟姐妹,
  • 11-22 闪耀的群星读书心得(专业14篇)
    读书心得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书籍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
  • 11-22 幼儿园老师的辞职申请书(实用13篇)
    写辞职申请书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梳理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编写的辞职申请书示范,供大家参考书写自己的申请书。尊敬的园长:您好!首先,我要向您表示由
  • 11-22 幸福的滋味(优秀22篇)
    写好作文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坚持和耐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示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和指导。春节是最开心的时候,但在
  • 11-22 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精选16篇)
    毕业论文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正在写毕业论文,那么以下的范文可以给你一些写作方向和指导。1.毕业论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