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行教案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8 08:05:44 作者:JQ文豪

教学辅助工具是指为支持教学活动而使用的各种教学工具和设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核心提示: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我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

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我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角分,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逐一汇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统一了思想,按边分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单独为一类,剩下的'一般四边形为一类。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的四边形归为一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不足之处:应该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比较多,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如果本节课加入一个环节,让学生借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动手游戏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我觉得这节课会更加充实、活泼。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一、辨别“相交”与“不相交”。

1、复习有关直线的知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在位置上的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3、平时我们画直线时一般要借用什么工具?现在我先沿着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

问:这是两条什么线?直线是可以怎样的?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延长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验证。

像这种情况,数学上称为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

4、我再用卡片代替米尺,沿着上下两条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你觉得会出现相交这种情况吗?延长后呢?板演。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相交。板书。

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时,不能光看它们现在的位置,还要想象一下它们延长后出现的情况再进行判断。

二、揭示“平行”概念。

1、师:像这种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数学上称为互相平行。(板书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齐读。

2、理解“互相”。

问:为什么称为互相平行?比如给这两条直线各取一个名字,如称为直线1和直线2,出示卡片:和()互相平行,()是()的平行线。学生练习说。

如果给另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取名的话,该怎么说?学生说。

指出:平行是相对的,不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的,应该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4、练习:你能找到哪几组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辨别第6组直线。指出:只要是延长后不相交的直线,都是平行线。

5、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现象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理解“同一平面”。

2、出示第二幅图,说说这两条马路会怎样?揭示图片隐藏部分。问:它们相交了吗?那它们平行吗?怎么会出现又不相交又不平行的情况呢?指出:这两条马路不在同一个面上。

3、演示不同平面。

出示白纸上的两条直线,问:它们是相交还是平行?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师折纸,现在这两条直线还会相交吗?为什么?

4、揭示:今天我们学习的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板书:同一平面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学生齐读。

四、画平行线。

1、你能自己创造一组平行线吗?说说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工具或材料。

展示学生作品,说说画平行线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简单,下面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比较实用的画平行线的方法。光盘演示。

演示过程中讲解要领:(小黑板出示)。

(1)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3)上下移动三角尺,就可以在任意地方画另一条直线。

3、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尝试。示范过程中强调直尺要和三角尺的一条边紧靠。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一”。

4、如果先给你一条直线,你会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如果这条已知直线是斜的呢?该怎么画?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2”。

5、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怎样理解“过a点”?

指名学生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学生练习。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是相交的,也可能是平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平行与相交。板书课题。

2、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平行现象,也处处体现着平行之美,下课后自己用数学的眼光去找一找平行的现象。

六、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板书设计:

平行和相交。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卡片。

相交不相交()和()互相平行。

()是()的平行线。

画平行线的方法。

(1)。

(画平行线)(2)。

(3)。

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10根),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请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吧。

学生活动。(可以先用两个小棒摆一摆,再画下来)。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画的怎么样?谁的想法与众不同?

小组交流。

师:你们画的一样吗?

生答。

请学生上展示台展示。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好,请同学看大屏幕,我把同学们说的图形都画出来了!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的小组决定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情况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说的“交叉”是说两条直线碰在一块儿了,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情况不一样呢?

生说出第二种。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说出第三种。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二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生能说出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时最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所以说这种看似不相交,而延长后能够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上也属于相交。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动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三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

师:同学们说这组直线不相交,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生4答。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答。

师:在同一平面内,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看大屏幕出示垂直的定义。并且做些练习)。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指导看书。

4、摆一摆(课本上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摆一摆,再同学交流。得出结论。

a、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b、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这节课在探索平行线画法时我设计了前置性小研究:自己画一组平行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明确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应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果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以小组的身份来汇报,而且展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法,其中不少是独特的、有创意的,这也正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碰撞的结果。我发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能把各自的画法展示给小组成员看,确实起到了知识互补的作用,使画法更丰富了。

但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组员确实在听,但仅仅局限于听,而没有在积极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正确,更别说提出意见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缺少共同探究、有效交流的氛围。作为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以小组为对象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也要注意与教材的内容是否匹配,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在探索平行线画法这一环节采用了前置性小研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使得“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影响了教学效果。实施合作学习,学生花费探索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交流讨论所花费时间又较多,这样就显得课堂时间相对偏少,如何处理更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也是我所困惑着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垂直有着广泛应用,对于这两个概念的体验尤为重要。

反思这节课,首先我能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完平行与垂直两个概念后,我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的作业本、教室到观察书中运动场情景图,了解像单杠、双杠等就蕴涵平行与垂直的原型。使学生发现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时时能看,处处能见的,学生直观看到真实的世界中的平行与垂直,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不与地面垂直,会怎样?让学生在对问题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其次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感受数学,培养数学情感。学生在本课中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先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小组内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根据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分别得出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其中的变化规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那么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组平行线相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四边形,你们认识这个四边形吗?(课件动态依次演示三组平行线分别交叉成两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深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叫生上前来指,同时课件抽象出图片里的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预设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谁来试着猜一猜。

预设: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板书猜想,教师不做任何点评)。

(1)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怎么来验证对边相等呢?(用尺子量)。

(2)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把对边延长,看是不是相交;平移三角板)。

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有什么特点?

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师:那么现在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师:刚才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看来我们课前预习的时候很用心。

师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练习题检测大家的掌握情况。

师: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的还不错,给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1、师:我们来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段,你能量出这两条平行线段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呢?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并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汇报交流(在黑板上展示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大家画的这些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应的这条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教师示范画高。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黑板演示)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注意,画高的时候要用虚线,并且要标上直角符号;那么垂足所在的边就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还以这条边为底,在画一条高,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画。并量一量高的长度。

(教师提醒用虚线画,并画上直角标记)。

3、练习画高。

画平行四边形另外一组对边上的高。

师:在课一开始,老师把一个长方形框架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的拉拉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有没有变化?(反复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在四条边固定的情况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非常的不稳定,(板书)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五、课堂总结师: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认识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其实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课下请同学们用你们那双发现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儿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下节课课前我们再一起交流,好不好?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生:1和0合起来变成了10,就比9大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新授。

1、10的数数。

生:有10只鸽子,10个人。(此处强调9个同学加上1个老师是10个人)。

师:鸽子、老师和同学的数量都可以用10来表示。那么生活中也有10的身影,大家快找找!

生:10个手指、10个脚趾等等。

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请你用身边的学具表示出10好吗?比一比谁能摆的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10个。

生:到前面摆一摆。一行5个,摆两行。

师:收学具,倒着数一数。现在桌面还有学具吗?用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生:还差0和10。

师:再来两名学生(学号是10的和最后一名学生)。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加油!

生:学生拿着数卡站队。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他们站得对不对。

师:看着这些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可以老师先提问一个)。

生1:9的后面是谁?

生1:7和9中间是谁?

生:9小于10,10大于9。(板书)。

3、教学10的组成。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摘得了数学王国的智慧果子。大家来数数,一共有几个?(可以出示小黑板)。

生:一共10个。

师:如果把他们放到两个篮子里,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代替苹果,不过这回同桌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写下来,比比哪桌合作的最好。

生: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要想分的公平,应该选哪个方案呢?

生:5和5。

师:对歌游戏。我说3。

生:我说3,3、7组成10。(此处可以同桌练习,学生自己选伙伴练习)。

三、课后总结。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藏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四年级《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1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法分类的数学思想。

正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白纸、尺子、三角板、水彩笔、小棒

一、导入

1.兴趣引入

2.复习并引出学习主题

师:请大家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生:直线

师: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两端可以无限延伸

一、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由1条直线过度到2条直线

2.小组合作学习

3.展示不同的画法

师:谁能把黑板上的这么多种画法分分类?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结论,我们把两条直线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的,一种是不会相交的,并且不是暂时的看上去不相交,而是无论怎么延伸也永不相交。

二、平行与垂直

1.平行

师:对于永不相交的一组直线有一个特别的名称。

生:平行线。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平行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单独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

2垂直

师:这两条直线相交成一个什么角?

生:直角。

师:咱们怎么验证它是不是直角?

生:量角器、三角板

师: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什么?

生:垂直

师:一起来读一读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

1.p57页做一做

2.判断题

3.摆小棒

四年级数学《平行和相交》的教案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直线,谁来说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请你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二、讨论交流,构建新知。

1、收集学生作品,展示各种情况。

2、理解“相交”和“不相交”,探索特征。

看着刚才分出来右边的图,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到交叉)。

师: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用我们的数学语言来讲就是两条直线相交了,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一种。

师:那么我们就来想象想象2号和4号两条直线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不相交)。

3、归纳平行线特征,揭示平行的概念。

(1)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认为它们不相交是想象出来的,谁能用好方法来验证一下呢?(用尺子测量它们之间的空隙)。

师:这种情况我们在数学上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直线,如,这条直线可以叫直线a,那这条可以叫(直线b),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可以说直线a平行直线b也可以说直线b平行直线a。

(2)出示一个立方体纸盒,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并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4、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三、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4、课件展示练习进行新知巩固。

5、扩展延伸:如果两条平行线分别和一条平行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吗。

6、课堂检测。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

标题。

例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垂直与平行。

例1。

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

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

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

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画高。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

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如果把“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就不难发现它的学习既需要直线及角的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尽管教材在素材的选材上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现实背景,设计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于运动场景里的一些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修路最近等。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必要的充实和拓展,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5.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学习能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运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做几道口算练习,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开始。出示口算练习:

25×3=。

16×5=。

45×2+3=36÷4=。

25÷5=。

师:看来大家的口算很不错,下面老师出个更难的题目,大家有信心解决吗?

师:一天,淘气、笑笑、聪聪三个同学到文具店里买文具,他们要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有什么办法帮他们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元,好吗?开动小脑筋,把想到的办法写在本子上。呆会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计算的,开始!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师:每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师:看来这个也难不倒大家,老师再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师: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请在小组内合作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根据例题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小组代表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解答之前让学生说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怎么列算式计算。小组代表板演。)。

师:同学们的合作得有序而愉快,而老师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想办法帮老师吗?请继续小组合作:

3、小组内讨论交流9÷3×5-2=1成立吗?你能添上括号使它成立吗?(让小组代表说说想法,老师演示)。

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根据学生说的,教师整理,课件出示:

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一般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七、作业布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教案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开课首先解决本课的难点之一:“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的感知与理解。

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一直是这节教材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两种十字路口直观地感知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进行分类到平行概念的的基本建立过程中,教师把探究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分类时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投入辩论,在辩论中进入想象与证实,使“两条直线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这一现象变的清晰明了。

整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样的一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我在教学时,新课只用了15分钟差不多,这明显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挑战,对于好生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班级里的比较落后的学生肯定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垂直与平行》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探索、操作实践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是何等重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得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文档为doc格式。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p13例6(0的运算)。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相关范文推荐
  • 12-18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专业17篇)
    在组织运作中,规章制度起到了统一行动标准和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规章制度,小编收集了一些规章制度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为了加强公司建
  • 12-18 员工转正试用期心得(热门18篇)
    我在这个项目中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进
  • 12-18 法医鉴定重新鉴定申请书(热门20篇)
    优秀的范文是经典的结晶,它们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继续往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申请人:李__,男,汉族,住
  • 12-18 工资抵债协议书范文(17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约定双方在特定事项上的权利义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有时候由于没办法需要用房子进行抵债,当用房子进行
  • 12-18 学位论文申请内容(实用24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别中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作用的范例材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著名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校学位委员会:。我是
  • 12-18 学校环境的调查报告(模板24篇)
    调查报告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介绍、调查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框架。让我们
  • 12-18 篮球社团开展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大全(20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的整体反思和总结,从而加深对活动目的和效果的认识。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活动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 12-18 我是新教师演讲稿(模板21篇)
    教师演讲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与听众的互动,提升专业形象和影响力。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大家下午好!我
  • 12-18 领导事故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9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一些生动、有趣的心得体会案例,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矿
  • 12-18 家长问卷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