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的读后感(精选21篇)

时间:2024-04-10 00:00:05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梳理阅读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们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读懂读后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1.系统需求平衡;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3.孩子需要归属感。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

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懂孩子读后感

很多自称父母的人来说,过去注重能活着、吃饱饭、吃喝拉撒睡觉就像做任务一般忙碌中完成的。

而现代人更注重科学育儿的方式,一直在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启迪自己,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生活,所谓幸福从何而来。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当问题出现时,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注重与时俱进,教育总是不断更新自我完善。

了解孩子的身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父母、孩子和老师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

也有人认为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地接受学习,进行有效的教育才是好的。

要了解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受家庭环境、言行的影响,让很多人活在当下,只有言行不以身作则,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失败的标榜。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反省,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要从中吸取经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父母之间的爱的传递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准备画这幅画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张白纸是善良的基础。在播种之前,我们还应该让种子周围的环境变得和谐和快乐,这样它才能健康地生长。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这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反映,一旦有了问题,我们父母就是第一个问题。

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和孩子,都表达情感。要系统地理解这些情绪,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反思。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孩子有足够的吃的穿的,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自然想要更高的需求。事实上,“爱和归属感”是这本书中提到最多的。

事实上,这是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都需要的“食物”。无论是盲目的爱,成长的爱,还是最终成熟的爱,我们都需要学会提升自己。

《读懂心灵》读后感

《读懂心灵》是一本由各种短篇故事组成的心理学读物。全书共有八个小主题,而第三个小主题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个小主题——在挫折和不足中修复自己。其中一句话非常发人深省:

不要为明天的烦恼预付太多,为未来担忧太多,那只是徒劳,于事无补,只会让自己更累。

迷茫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的过好现在。没有人会在他们出生时就明白他们一生中应该做什么。未来掌握在现在努力的自己手中。

很多同学可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茫然不知所措。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放松,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里的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或社团,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里羡慕不已。比起每天在宿舍里偷懒的自己,虽然会听到室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但其实我心里也很不舒服。虽然对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很多,但每次定下一个小目标,第二天都会被掐死在被子里。正如书中所说:人生不是昨天,而是明天,只是脚踏实地的今天。与其后悔自己昨天没有努力,再为明天设定目标,不如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为明天担忧。相信在每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一步步向它靠拢。

大学生活不长,也不短,足以让你思考你的未来,但我希望你毕业时,不要停留在思考中,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

读懂读后感

这套知物的《一小时读懂系列》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版的百科全书。这套书一共有六本,分别包含了天气、世界、科学、地球、天文、数学,可以说涵盖了理科的大部分知识。这套书非常适合给孩子作为科学启蒙,尤其适合亲子阅读。

这本《一小时读懂天气》覆盖的范围非常的广,从天气的作用、气象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生命地貌和气候的特征、能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全面阐述了我们身边的天气。可以说虽然写得不够深入,但是该有的全部都有了。虽然这套书可以作为亲子阅读来看,但是孩子的年龄也不宜太小。小学中高年级以后我觉得就可以理解了。

这套书有一些概念非常的标准,有点类似于课本中的名词解释,所以有一些部分对于孩子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或者学过已经忘记了的天文知识,读起来会想起小时候读书时候的场景,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太阳辐射对于陆地和水面的影响。为什么陆地上的气候变化会比海洋上的气候变化要剧烈。为什么海洋性气候就陆地要稳定的多。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海洋具有强大的能量储存能力,它能够稳定自己周围的环境。相对来说,陆地吸收能量的和储存能量的能力就差一些,所以在陆地上的气候变化比海洋上的要强烈。

如果作为休闲读物的话,这套书的一些概念部分可以跳过去看。如果只看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的话,那一个小时基本上就可以看完了。所以这套一小时读懂系列名副其实。

虽然这本书中概念偏多,但实际上有一些知识还是挺有趣的。比如说里面列举了一些世界各地在没有科学预测天气的时候会用一些谚语和诗歌,来告诉后人如何观测天气,非常有意思。

当乌鸦低飞,风将溅起;乌鸦高飞,风会消失。海鸥飞向陆地,暴风雨即将来临,等等这种民谣非常像一些历史或者传奇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歌谣。

我儿子经常看的一部动画片《降世神通》里面出现了火、土、气、水,四种元素。我儿子会问我为什么会用这四种元素,代表了什么?看了这本《一小时读懂天气》之后我知道了原来火、土、气、水,是古代欧洲气象学的四大元素。读后感m这一点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理论还是有差别的。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我儿子特别喜欢的知识,比如说各种类型的云层。波状云、乳状云、地形云、山帽云、航迹云等等。以至于现在我儿子跟我出门看到天上的云,就会告诉我,看云,看山帽云。

我特别喜欢这套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知识虽然看起来比较的严谨,理论性强,但实际上书中所说的内容跟我们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这点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然后这些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读懂读后感

20xx年的5月,当我陪儿子来书店时,我被《读懂人生读懂爱》封面上的话语所感动。

有一种人生叫无悔。

有一种爱叫责任。

人生是一次短暂的单向旅行,

我们不在意结果,只在意过程。

爱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互动,

我们不在意得到,只在意付出。

细细思索,与作者有着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当时的我并没有仔细去翻阅它,只是想着有空闲之余时去与它交流。当我真正走入它的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犹如天天发生在你身边,每时每刻都在震憾你和周围的人,让我越来越爱不释手。《读懂人生读懂爱》分为上下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为六个专辑,在每一个短小精辟的故事背后,都会赋于我们一定的启迪。

《读懂人生》,呈现世间纷纭的百态,是当下生活忠实的记录。一同生活,一同经历,一同思考,构成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基石。理解和认同,亲切与平易,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与读者围坐篝火的娓娓而谈,倾心相交,没有距离和隔膜,只有心灵交融的愉悦。作品以感悟的方式,阐幽发微,博采众长,从独特的角度,去审视生活每一个有意味的瞬间,寻找生活的启迪。智慧的只言片语,总能给读者生活的勇气和人生的方向。

在《读懂爱》中,作者表现的是那些沉淀在心灵中的美好记忆,思绪在昔日的时光中温柔地打开、诗意地摇曳,对情感纤毫毕现地表露,力图拓展出情感世界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

在每一专辑里都有让我记忆深刻的小故事,它犹如一盏亮灯,指引着前行路。

第一辑《拾一把人生钥匙,开启幽幽紧闭的城门》。

当我一开始看到它——《他的肩膀你的高度》并没有吸引我,直到有一天当我的生活中发生让我无法理解的事时,我才真正懂得他与你、肩膀与高度之间的内涵。我们人类当跨入幼儿园时,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它就象一张无形的网将你固所住,你必须去了解与适应。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当与他人互相撕打或独自孤立时,就会加速灾难的来临。你的存在无形中成了他人存在的重要前提。当感觉到自己的高度不够时,借出你的肩膀就会让你赢得新高度。

这就是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合作才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第三辑《挑一件人生乐器,奏响洗涤心灵的旋律》。

随着新世纪的时代步伐,带入我们走进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每天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电视里、新闻中收听到“速写”产物。每个人也都期待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我看到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进步会让人经历过程、体验辛苦。让我们一起踏着乌龟的足迹,去采撷真实可信的进步,这样才会懂得进步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学会进步的方法。

《读懂人生、读懂爱》每天伴我迎接朝阳、送走晚霞,它让我在回望自己的生活中感受着岁月深处的缕缕暖流。

读懂孩子读后感

说到《读懂孩子》这本书之前,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我们的班主任和我们说“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又譬如一些书上说有些孩子能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专心的看书,在还是小孩子时我也尝试去排除周围的干扰,但事实我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当时我认为我就是一个天生容易被干扰的人,我也因没这种能力,烦恼了很久。

以上是我童年的一些有趣回忆,但确实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假如有时光机,我应该把《读懂孩子》这本书带回去给我小学的老师看看,书中有一个篇幅讨论了孩子“注意”的问题。

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xx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很专心的看书,到吃饭时间了,家长通常会觉得吃饭比较重要,就会打断他,其实这样做对幼儿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专家建议孩子在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应该让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迟。

同时我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需要提供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幼儿进行活动,我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开始时非常专注,但是当教室里老师开始谈论时,孩子们也开始分心。由以上两点可见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书章节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些简单有趣的亲子幼儿,所以可见孩子的专注力还是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的。

读懂读后感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把学生当作敌人,但也要了解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指引他们成长。杨敏毅和黄莉莉老师以实际经验为基础,所编著的这本《读懂初中生》,取材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出有这类问题的学生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苦,并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化解困惑。很多案例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学生的影子,让我们更加了解初中生的行为表现之下的心理原因。

一个班之中总会有几个纪律差、成绩差,还无心向学的学生。初登上教师的岗位,还要担任初一新生的班主任,耳边时不时听到班长几个学生说:“上学好烦,每人陪我玩。”“学不会,小学我都是这么差的啦。”“我不知道回来是做什么的,反正我学不会。”“我就是回来玩的,小学老师都不管我的啦(你也不要管我)。”这几位学生的“不良情绪”不仅使自己终于无所事事,还会影响到个别学习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学生,给班级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当我看到《读懂初中生》中“真想回到小学——如何帮助新生应对入学适应问题”这篇手记时,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篇手记也记载了一名适应不了初中生活导致在生活、学习、交友、乃至纪律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烦恼。调查和询问后发现,这名学生的爸爸对他比较宠爱,但原本一直对他疼爱有加、对成绩并不在意的爸爸,在看到他摸底考试的成绩处于年级倒数的情况后,没有给他安慰,而是给他报了辅导班,导致改名学生感到无助,进而影响到他的心理,越来越感到自卑,最终不自觉地封闭自我。读了这个案例,回想自己班上的几个学生,何尝不会是有些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总会有其不良的家庭原因,比如这几个学生中,一个是离异家庭,抚养的母亲也管教不了;一个是父母关系十分恶劣,父亲不管孩子,而母亲却过分溺爱,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校违反纪律;还有一个家人根本毫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也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肯定会对孩子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导致就算孩子换了新的学习环境、升了年级,也一样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终究还是缺乏了家庭的引导。

读了《读懂初中生》中的“真想回到小学”这篇手记,才渐渐清楚,原来这些表现可能会源于对自我的认知不清以及家庭教育不科学。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留意学生的表现,从而看清学生的'心理状态。遇到考试失利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说不定学生的心理本身就特别难受。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肯定他,给与他鼓励与信心。

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应,我们作为老师,不应该一味去揪出学生的毛病和一味批评学生的过错。更多的应该是探看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有个新的认识。这也是《读懂初中生》带来的启示。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读后感

在阅读《一次读懂中国哲学》之前,芸芸众生对于哲学,以及中国哲学没有确切的印象,甚至以为哲学家与疯子只是称谓的不同,说得好听一点是抖机灵,说得难听一些是无事生非。

具体到中国先秦哲学,我们可以从以往的阅读中了解到老子、墨子、孔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派道家、墨家、儒家,具体这些学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则关注得甚少。

林欣浩所著《一次读懂中国哲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学说纷争。可以肯定的是,创造从来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们绝对是当时当世最聪明的一群人,只不过他们历经的时光太短暂,所创造的学问在后来的岁月中或者成为显学,或者束之高阁。

林欣浩推己置人,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条分缕析,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揭示学问的丰富内涵。

——儒家是如何从百家争鸣、百花争放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的呢?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那是统治者推崇的结果,因为孔子的学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使社会成员各安其命、各行其责。如果只是先入为主地判断,则很难让读者发现这历经千年学问的深奥与精彩。

——孔子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人,虽然很多统治者推崇他的学说,但纵观历史,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听他的话,以至于我们今天所见的儒家学说是改头换面的,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什么都不干可以拯救世界吗?如果真能实现小国寡民的境界,那今天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意义,我们都认为只有干,才能成就梦想。但老子提出的“无为”,没有穿透历史的能力,所以只能作为一种学说在历史上曾经闪耀。

……。

哲学给读者的印象是艰涩难懂,通常是用数字、最多是不足百字的话语,概括世界观、人生观,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尤其在古代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在全社会占比并不占优势,所以大家的头脑更多地作为容器存在,任凭林林总总的学说在那儿唱戏,恰似“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没有一种学说让所有人信服,也没有一种学说没有信众。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坚信“有的话的保质期只有三天,有些话的保质期却有千年”哪怕是议论纷纷的千年话语,在现代语境中仍然历久弥新,老树逢春。

读懂读后感

《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似乎把我的这些疑问都解开了,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区里,从出生起,他们就在积极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地弄懂他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它们,建构自己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幼儿自有它们自己的思维,唯有读懂他们的思维,我们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这本书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和幼儿一起工作的问题,如何促进3—5岁幼儿的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等问题,书中除了运用了一些理论的知识,还用了一些生动的事例,能加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并理解幼儿的思维。在第七章中提出了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书中提到了“儿童早期接触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增长见识,并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可以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家长、老师和其他早期教育者常常寻找有希望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成了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故事教学中尝试让幼儿拥有质疑的意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能有效地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更能体现教学的多元性、个体针对性和发展的多样性。如故事《猴子和水牛》,先给孩子设置一个焦点问题:河对岸有棵桃树,猴子和水牛谁能吃到桃子,为什么?请幼儿分组讨论,教师每组认真倾听,从中了解每位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只说猴子或水牛能吃到桃子的幼儿,说明其幼儿思维方式表现为“客体中心化”,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过程是“单维扫描”,而未形成“双维扫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猴子和水牛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吃到桃子,幼儿学会了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双维扫描”。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次语言活动中,当我利用课件,带领幼儿欣赏完一遍故事后,请幼儿针对故事进行提问时,幼儿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却没有人买呢?”“为什么她奶奶死了还会出现呢?”“为什么她死了脸上还露出微笑呢?”“她的爸爸为什么要打她呢?”……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引着大家共同讨论探索,让幼儿们深深地感到小姑娘是那么的可怜、可悲,幼儿们多想伸出自己温暖的小手去帮帮她呀!

有人说得好,“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孩子的思维充满想象,他们的生活充满神奇,质疑使故事教学魅力无穷。在故事教学中帮孩子播一颗质疑的种子,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闪亮跳动的思维火花,和儿童故事真情相约。

《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读后感字

历史故事里有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让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是一套7册的历史科普书,在书中每一页的页眉处,用年表的方式,将漫长的中国古代史浓缩在薄薄的书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冗长啰嗦,适合想要对中国古代史有初步了解的小朋友。本书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年代相近的朝代划分在一册中,每一个朝代选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做了介绍,还配有手绘彩图,生动形象又不失趣味性,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使得书籍内容更加丰满充实而又立体直观,使小读者印象深刻,作为课外读物来补充课堂知识的局限性,是最好不过的了。

阅读前,家长可以选择部分小节,针对其内容设置一个问答题或者思考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问答题可以要求孩子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总结这一小节的内容,培养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思考题则可以设置成开放题,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可以鼓励孩子进行拓展阅读,给孩子推荐相关的书籍,让孩子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比如,阅读第一册有关春秋战国的章节时,可以陪孩子观看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阅读第三册有关三国的章节时,可以给孩子推荐小说《三国演义》、陪孩子观看电影《赤壁》或者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使孩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孩子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现场感受一下那种氛围。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侧重培养孩子这些能力,可以让孩子将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或比较,锻炼孩子全局把握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秦二世和隋炀帝同为亡国之君,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能给后人什么样的启示?又比如,三国鼎立时期人才辈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在阅读完整套书之后,家长也可以指导孩子根据全书的内容,梳理一遍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绘制一张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图,便于孩子对整个古代史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记忆。

读懂读后感

其实也正为科学确实是方法,是观点,是态度,因为它确实以证据说话,如果把这些都颠覆掉,科学就不再是科学——说句大白话,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科学。

其实科学不难,科学离我们很近,作者迈克弗里恩用简洁的语言来帮我们了解科学,了解我们的世界。这本《知物1小时读懂数科学》来自《知物1小时科学漫游》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众所周知,知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打造的科普品牌。知物系列科普书,都为科学大咖所著,配图堪称精美绝伦,一度让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弗里恩。这位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作家,同时还是《牛津英语词典(插图版)》的顾问。之前推荐过《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也是该作者所写的。

这本书适合七岁以上自主阅读,提前让孩子对高深的科学有一定印象。整本书的特点:小开本,精装;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全范围。

《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是精装的小开本,尺寸是130mm*184mm。

这是一本非常巧妙的书,孩子拿着阅读,非常舒适。整本书的封面底色采用了非常柔和的淡米色,让阅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静下来,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科学,去看待世界。

整本书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章节,采用不同的颜色,从严谨的科学,有了一丝活泼与动生。七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太复杂、太满的画面并不敏感,相反单一、简单的物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所以文字相比图片要稍多一些。

所以《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采用的插图看似过于简单。然而,这种构图设计却正是用心之处。科学是严谨的,是高深的,更是简单的。如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圆形。正方形:一组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全书从数学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这六部分来讲述,最后一章汇总了常用知识。

常用知识中包括平方立方、二维三维图形面积体积、国际单位及其定义、地壳中的元素、化学名称和化学式、地震的测量等等。全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读过《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再去细读,《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会有不同的`收获,数学在科学之内,科学的包容性更大,涉及的更多更广。

读懂孩子读后感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孩子读后感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中华世纪鼎以中国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为蓝本,采纳我国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意见,集我国历代宝鼎之精华,显示出一种尊严、宝贵、鼎盛的气势。

鼎身上腾空欲飞的金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为该鼎题写了鼎文。

为纪念这座中国最大青铜鼎落成,主办单位特意制作了1999座26厘米高的青铜收藏鼎。

《读懂课堂》读后感

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作为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就必须结合数学课的特点精心准备好导课的材料。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案,重视导课环节。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像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受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讲圆的概念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看得学生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车轮是圆形的,可是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导入可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下子就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并且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知道了圆的特有性质。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但是不宜过长,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就能问:“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导入很简洁,但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总之,数学新课的导入,其关键就是“要注意从学习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懂课堂》读后感

寒假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该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主阵地,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这里,我想围绕读懂孩子进而读懂课堂谈一点粗浅体会。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中学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的课堂正逐步完成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独角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填压、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益,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就必须思考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

至于如何倾听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想重点谈一下如何倾听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熟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世界。就我所面对九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有独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关键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阶段特质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性问题,以朋友的身份敞开心扉,搭建心与心的桥梁,及时帮助他们匡正,绝不能撒手不问。如九年级的孩子我们得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早恋,跨过青春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面对困难等。其次,要以孩子为师,突出主体性。这样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就能得到释放,让孩子教自己,既能检验孩子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已有事情的认识程度,又能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巩固、深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同时又能促进与孩子的交流,加深与孩子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最后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粗暴、不遵循教学规律、孩子的认知规律,一味蛮干,急于求成,只能是适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体现出“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只有学会倾听,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课堂的实施才有针对性;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学会倾听制度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术,而是倾听的艺术。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双料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心理专家。他们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教育制度,关键还要读懂孩子,因为孩子是课堂中的灵魂,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堂好课,怎样才能算是读懂课堂呢?用关爱回应学生的声音;用科学回应教育内容的声音;用公平回应制度的声音。想必,这才是读懂课堂的应有之义。

《读懂课堂》读后感

钟教授的《读懂课堂》针对两个关键字,说说我的理解——把握学习权利,对话高效课堂。

文中指出要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他认为“学习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钟教授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我们的常态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我们做到了吗?做到了多少?激励孩子们行使自己的学习权应该是我们当前课堂上要关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始知识的旅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说、敢做。哪怕是错的,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教师不要无故打断学生或者代替孩子说。

尊重每个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活动,自由发言。教师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学生的细微反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了灵动与热情,就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事”,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会“问”会“学”。

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合作、讨论、验证等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慢慢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习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习,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有心就有爱,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我们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读懂课堂》读后感

寒假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该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主阵地,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这里,我想围绕读懂孩子进而读懂课堂谈一点粗浅体会。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中学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的课堂正逐步完成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独角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填压、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益,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就必须思考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

至于如何倾听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想重点谈一下如何倾听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熟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世界。就我所面对九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有独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关键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阶段特质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性问题,以朋友的身份敞开心扉,搭建心与心的桥梁,及时帮助他们匡正,绝不能撒手不问。如九年级的孩子我们得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早恋,跨过青春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面对困难等。其次,要以孩子为师,突出主体性。这样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就能得到释放,让孩子教自己,既能检验孩子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已有事情的认识程度,又能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巩固、深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同时又能促进与孩子的交流,加深与孩子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最后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粗暴、不遵循教学规律、孩子的认知规律,一味蛮干,急于求成,只能是适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体现出“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只有学会倾听,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课堂的实施才有针对性;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学会倾听制度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术,而是倾听的艺术。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双料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心理专家。他们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教育制度,关键还要读懂孩子,因为孩子是课堂中的灵魂,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堂好课,怎样才能算是读懂课堂呢?用关爱回应学生的声音;用科学回应教育内容的声音;用公平回应制度的声音。想必,这才是读懂课堂的应有之义。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读后感。

5.知之深爱之切读后感800字。

6.人性的弱点读后感字。

8.“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

9.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

读懂孩子读后感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xx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课堂》读后感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孩子读后感

本书是樊登老师在阅读大量儿童教育书籍之后,融入自己带他的儿子嘟嘟的成功经验,写的一本儿童教育书籍。本书内容系统而全面,儿童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书中都一一做了描述,教会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去养育孩子。

本书从无条件爱的力量、与孩子共同成长、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序章里,樊登老师就鼓励家长:作为家长,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向孩子展现出自己的学习决心和乐趣,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岁以前,孩子学到的东西要之后一生中学到的总和还要多。他要学会识别颜色、辨识人际关系、学习秩序……这个时候,孩子会到处乱爬,用手抓东西放到口里品尝,这一方面是婴儿在锻炼自己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另外也是他认识物品,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父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讲:不要乱动、别大喊大叫。这都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学习成长。这个时候,孩子做一些事情会很慢,比如反复哪一个东西拿不起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慢而帮助他们拿起这个东西,而是要在一边耐心的观察等待。一旦父母经常帮助孩子,会造成孩子得不到应有锻炼,逐渐产生失败感。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会反复观看,有的时候甚至看几十遍,父母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有的时候会进行打断,其实孩子在反复观看中努力理解这个世界,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标准去看待孩子,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还有就是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早教育使孩子提前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上学以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他都会,听课就会变得无聊起来,孩子也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之后,随着课程的加深,他也会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困难,成绩逐渐变差。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家里一定让他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完成以后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要避免跟孩子之间发生权利之争。只有放弃控制,才能获得权力。控制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更加不受控制。和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要表现出来和气、果断和坚定的态度(在《正面管教》),避免大吼大叫,打骂孩子。孩子总是想要玩手机,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玩手机的危害,先让孩子自己想,想不明白的家长再补充。樊登老师和嘟嘟就一起分析过过多使用手机平板的坏处:一是对眼睛不好;二是容易上瘾,一旦上瘾就会被控制,那么整个人生就完了;三是会影响学习。孩子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会进行自我控制,比家长强制控制有效的多。

关于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真诚、具体、多运用口头表扬而不是物质奖励、一件事情只表扬一次就够了,不要重复表扬。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当中,对表扬孩子有一章专门叙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错误,一旦发生错误就进行批评。而忽略了孩子积极的表现,不进行表扬。表扬可以改变和固化孩子的行为,要善于应用表扬这个有效的工具。

要合理利用纪律约束,说出来的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也会因为言行不一致而不再遵守约束。

重视工作,更要重视家庭。在离家出差或者旅行的时候,要事先和孩子讲明白。如果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也要留一个纸条给孩子。

不能错过孩子青春期的陪伴和对爱人的陪伴。对孩子重要的事情可以放入日程表,比如孩子的生日纪念日。要珍惜一天早起的'时间。下班以后不要在外面磨蹭而是要及时回家。要珍惜大家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给孩子各种庆祝的时候,要有仪式感。对身体不好的孩子,可以经常带他爬爬山。如果条件允许,每年可以抽出时间全家一起度假。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玩抽纸。有的家长可能觉得会浪费,不让孩子玩。这是孩子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父母应该在一边陪伴,不要打扰孩子,注意不要让孩子把纸巾吞入肚子里。

如何学习才能记忆最好呢?那就是反转式学习的方法。所以每读一本书,一定采用一下翻转式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或者是思维方式。

跟孩子发生争执可以采用“积极的暂停”,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运用“情感引导法”似乎更能治本(见《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无心之过,一定不要批评,要告诉孩子没有关系,同时要和孩子分析一下,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什么?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孩子自己搞明白了,自己想出了解决方法,以后才会有效避免发生。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懂得如何跟孩子讨论感受。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连词游戏、可以一起表演话剧、可以买两个玩偶和孩子一起玩相互对话、可以玩找办法的游戏、可以玩故事接龙等等,要多问孩子接下来怎么办?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多询问孩子动画主角的感受。在生活当中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问下孩子,锻炼孩子的同理心。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老师的孩子圆圆磕碰到小凳子,这个时候不能打小板凳,而是安慰孩子: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再像对待她一样,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当爱有附加条件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轻易承认错误了。无条件的爱不是你让孩子做什么都行。乐趣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没有乐趣,我们不要强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乐趣的事情供他探索,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专注性。要用播种种子、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爱上坚持这件事。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成瘾,一是叛逆。成瘾多数是因为父亲的关爱不够,造成孩子的成瘾性人格。母亲太容易焦虑,特别喜欢大吼大叫孩子就会变得叛逆。为了避免吼叫,父母可以专门做一本争吵笔记,把每次冲突的过程都记录下来,然后自己进行分析改正,每次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要想一下你的笔记,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不会再大吼大叫了。孩子就像一台摄像机,把你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会复制你的行为,在青春叛逆期表现出来。不要威胁孩子、不要跟孩子较劲、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当父母发现自己错了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道歉。父母的道歉行为,孩子也会记录下来,能够学会道歉这件事。道歉有三要素,一是要表达后悔;二是要表现出你所要承担的责任;三是要有补救措施。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妈妈昨天打了你,觉得特别后悔(后悔)。妈妈错了,不应该打你,是妈妈修养不够,妈妈觉得很内疚(内疚)。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承诺不会再打你,为了不让妈妈陪你一块到公园玩一会(诚意)。”

每周定时举行家庭会议,会议要设计出有意思的环节,每个人轮流说出别人的优点,要表扬别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强互动的过程。可以用一根筷子控制发言顺序,谁拿了筷子谁发言别人不能插嘴。还可以真诚的向对方提出意见。

对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架,可以拿出一个定时器过去说:十分钟之后你们俩要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十分钟到了没有解决好,两个人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惩罚。还可以运用表格日历,学会放低自己的声音,你用幽默和创意。不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敌人,孩子是自己的盟友,而且是提供特别多欢乐的盟友,这是一种愉快的关系。

孩子犯错后,你可以静候结果。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关注,但犯错后,妈妈没有生气,孩子也会渐渐冷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孩子说话冒犯了你,你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你可以说:你刚刚这样说话不够礼貌,再重来一次,给你这个机会。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

对于10到14岁之间的孩子,需要帮助他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什么是他心中最需要的快乐。14岁到18岁之间,要注意:晚上几点前一定回家;什么样的派对不能参加,该穿什么衣服,要注意什么尺度;不要过早的性感;阻止孩子和坏女孩交往;不要减肥;远离酒精;告诉孩子网络的黑暗面。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划线1万多字的标注,知识点非常多,所以每读一遍,都有丰厚的收获。有时觉得书本中的知识很有道理,但在现实当中,却不能付诸于实现。想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的内化,在现实中也缺乏应有的冷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改变。愿与孩子同成长,共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
  • 04-10 专业安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5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下面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来了解一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请
  • 04-10 物业保洁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热门14篇)
    规章制度是组织对成员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的工具,有利于保持组织的形象和声誉。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克服。
  • 04-10 我心中的风景(汇总23篇)
    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细节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感受,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立体。接下来,我将向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风景是美丽的,
  • 04-10 营销毕业生个人英语简历(热门17篇)
    毕业生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职场软技能有哪些?以下是一些关键能力的介绍。姓名:国籍:中国。目前所在地:
  • 04-10 航空不安全事件心得(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经历、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记录。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素材。作为一名经常乘
  • 04-09 线上调查疫情防控心得(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通过参与志愿者招募活动,我领悟到了志愿者的精神和意义,心得体会是对这次
  • 04-09 中国物联网研究报告版(优质16篇)
    撰写报告范文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格式要求,如引言、主体、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以确保内容的条理性和可读性。这些报告范文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精心撰写和整理的,内容丰富详实
  • 04-09 森林报读后感小报(优秀19篇)
    读后感是一种在读书之后对书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文字材料。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不同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 04-09 公司采购部职责管理制度(专业19篇)
    采购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购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6、组织并参与商务洽淡工作7、协助
  • 04-09 上网课的感想和收获(专业17篇)
    范文是为了表达或传递某种信息或意义而写作的典型样本,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我们的写作思路和方向。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式,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