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陋室铭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4-01-05 22:28:52 作者:MJ笔神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的重要文件。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分享。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这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拟人。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山水比兴引陋室。

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友人博学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陋室铭》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一课时。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覃玉。

《陋室铭》教学设计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一课时。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室取名“德馨陋室”(教室布置时取名)吗?这个词有何意义呢?这个名称是由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五、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陋室铭》教学设计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1课时。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是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法指导。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计划:1课时。

(一)由作者的诗句导入,吸引学生。

(二)学生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三)解释题目“铭”的含义。

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谈起,解释什么是“铭”?

(四)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2.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五)读“铭”

1.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

2.去掉节奏,指生读。

3.去掉标点,指生读。

4.按照古人的方式竖版文字,从右往左,学生齐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六)译“铭”

结合书下注释译此文,将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

1.出示重点字词,指生译。

2.指生通篇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七)品“铭”

1.“斯是陋室”和“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找主旨句)。

2.“德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3.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出示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问题按序抛出,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八)撰“铭”

请你模仿文中的句式,为自己撰写一句座右铭,鼓励一下自己。

(九)齐背《陋室铭》。

(十)教师寄语: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

(十一)布置作业:

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

德馨。

陋-----------------------不陋。

景、人、事、心境。

教学反思: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过去文言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翻译,继而繁琐分析,使文言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学生在读和译的环节上占用的时间校多,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陋室铭》教学设计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回答)馨。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回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

《陋室铭》教学设计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同目标2、3、4。

网络教室。

1

小组讨论,自学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课文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设计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

1、关于作者。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他著有《刘宾客集》或称《刘梦得文集》。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3、关于“铭”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1、反复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

(2)播放课文朗读带,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4)推举代表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2、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2)学生互动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教师强调重点词句。

(4)指名粗译课文。

(5)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要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应注重品质的修养和志趣的培养。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辅导与训练》。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作者简介导入文章。

2.新课讲授:

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

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文档为doc格式。

陋室铭教学设计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回答)馨。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回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参考译文。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

陋室铭教学设计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关范文推荐
  • 01-05 调皮的汤姆读后感(优质14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延伸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形成更加完整的思考体系。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集锦,希望能激发你的写作灵感。今天,我看了《调皮
  • 01-05 小学大队委竞选演讲稿(模板20篇)
    竞选是一种竞争,需要候选人具备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竞争对手。这份候选人简历是一份全面展示自己能力和经历的重要材料。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
  • 01-05 客服的心得(优秀21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写心得体会,可以先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也许会有所帮助。自从进入了这个岗位之
  • 01-05 医院消防培训总结(模板18篇)
    培训工作总结的撰写应具备清晰、简洁、准确等特点,以便于阅读和理解。培训工作总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对医院进行消防安全培
  • 01-05 人生体会日记(模板20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承受了不同的困难和压力。这里有一些精心编排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一路颠颠簸簸。一路跌跌撞撞。一路艰辛
  • 01-05 小学毕业典礼学生代表讲话稿(优秀17篇)
    毕业典礼是一个传统和庄重的仪式,标志着学生们在学校生活的终结。在毕业典礼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奇葩、搞笑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笑一笑吧。你们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美丽的
  • 01-05 开学典礼的新闻背景范文(18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为新生提供适应校园环境和融入集体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学典礼流程和时间安排,希望能帮助大家合理安排和控制开学典礼的节奏和效果。
  • 01-05 厂区安保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2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特点。
  • 01-05 普通员工的年终总结与计划(专业22篇)
    年终总结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并自取所需。
  • 01-05 物业部门述职报告(模板18篇)
    述职报告需要准确记录自己在职期间的工作内容、成果、困难和挑战等方面的情况。小编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共同进步。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