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必修范文(13篇)

时间:2023-07-27 14:57:49 作者:储xy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必修范文(13篇)

高一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三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高一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

1.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d.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可能做直线运动。

2.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若突然撤去其中一个力,它可能做:()。

a.匀速直线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

3.电动自行车绕图1-3所示的400m标准跑道运动,车上的车速表指针一直指在36km/h处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动车的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电动车沿弯道运动过程中,车一直具有加速度。

c.电动车绕跑道一周需40s,此40s内电动车的平均速度等于0。

d.电动车在弯道上运动时,合外力方向不可能沿切线方向。

4.如果两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对其合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当两个分运动的速度数值相等时,合运动为直线运动。

5.某人以不变的速度垂直对岸游去,游到中间,水流速度加大,则此人渡河时间比预定时间: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6.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变化的量是:()。

a.速率b.速度c.加速度d.合外力。

7.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1秒钟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四个球:()。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正下方排成坚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

二:计算题。

8.河宽l=300m,水流速v1=1m/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3m/s,求:

(1).以最短时间过河,船的航行时间。

(2).以最短位移过河,船的航行时间。

9.火车以12m/s的速度向东行驶,雨点的速度为16m/s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求:车中的人所观察到雨点的速度,方向如何?

(2)物体受的合力;。

(3)t=8s时物体的速度;。

(4)t=4s时物体的位移;。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__。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述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和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

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具。

两端带小球的木棒、cai课件。

2、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启发、讨论、讲解、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综合教学法。

高一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活”,物理学得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以及课件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高一必修2物理教案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有哪些教学教案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进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这一难点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教法建议。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和满偏电阻的意义.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方案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电流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仪器的工艺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导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和挂图直观教学,通过启发、讲解、公式推导进行工作原理的教学.

2.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结合学过知识分析推导公式,理解电流表工作原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2.难点: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

3.疑点: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4.解决办法。

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ig和rg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电流表的结构。

利用实物,结合挂图讲解电流表各部分的构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1)蹄形磁铁和铁芯间的磁场是均匀地幅向分布的.(2)铝框上绕有线圈,铝框的转轴上装有两个螺旋弹簧和一个指针.

2.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设导线所处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框长为l、宽为d、匝数为n,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时,安培力对转轴产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为:

当线圈发生转动,不论通电线自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变.当线圈转过角(指针偏角也为)时,两弹簧产生阻碍线圈转动的扭转力矩.

由材料性质知道,扭转力矩,根据力矩平衡得出:

其中对同一个电流来说,k、n、b、l、d是一定的,因此。

所以通过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当取最大值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最大,称为满偏电流ig,所以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不要超过满偏电流ig。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学们能理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电流表时注意不超过量程。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教案【】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1、对“动能”的初步认识。

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2)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现象:(1)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实验结果:

(1)高度越大,滑块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滑块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滑块对外做功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归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方案2:被举高的锤子下落可将铁钉钉入木板中,高度越高,锤子越重具有的动能越大,钉铁钉得越深。

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

(1)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

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

(3)得出结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它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

3、定量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1)就下列几种物理情境,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用多媒体展示: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答案:3种。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

物理作为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其实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学的科学自然课程中,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包含物理知识。物理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活中最基本的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判断,比如生活中最普通的物质:水,它结冰时温度总是0度,它沸腾时的温度总是在100度,它在吸管中为什么会随着我们的吸力上升,为什么烧热的油锅内滴入水会产生剧烈的爆鸣,为什么热水在保温瓶中可以长时间的保持温度,等等,如果你学习了物理就会水的这些现象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史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初中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在“雾里”,也就是说,虽然种种现象都见过,或者能想象到,但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不知道怎样来解释,也不知道学过的知识怎么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的殿堂,从“雾里”走出来,如果能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会发现,原来物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这不仅会提高学生成绩,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

物理学的进展密切联系着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也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从电话的发明到当代互联网络实现的实时通信;从蒸汽机车的制造成功到磁悬浮列车的投入运行;从浸提管的发明到高速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者物理学对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贡献。当今时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重大成就又将引领人类文明进入一片新天地。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与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所以,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返回目录。

高一必修一的物理教案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 07-27 2023年教师演讲稿(汇总14篇)
    文明礼仪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仅是言行举止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以下是一些环保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启示。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在这
  • 07-27 优秀老年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大全(19篇)
    读书计划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我们的阅读时间所制定的一份计划。在下面是一些学习计划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
  • 07-27 热门延迟质保申请书(通用14篇)
    劳动仲裁申请书是劳动者向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的一种书面材料。在撰写贫困申请书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成功申请的关键要素。县教育局:我校副高级女教师张立杰,
  • 07-27 专业家人聚餐邀请函(模板19篇)
    奋斗是一种为了追求自身价值而付出努力的行为,是追求卓越的追求。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和心得,希望能给
  • 07-27 2023年群书治要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工作心得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接下来是一些学习心得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1
  • 07-27 热门公安提升履职能力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工作心得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传承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军训心得,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身为一名民间代表,履职能力
  • 07-27 实用故意伤害案的心得体会啊(案例13篇)
    写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回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实习心得精选,供大家分享和参考。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接
  • 07-27 实用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的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学习心得是对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困惑和收获的记录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心得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和评论。
  • 07-27 热门采购的未来工作规划(汇总18篇)
    梦想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愿望和追求。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梦想实现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严格各部门计划申报,
  • 07-25 优秀成长中的烦恼心得体会及收获范文(15篇)
    学习心得可以是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也可以是我们发现的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分享。以下的教学反思范文请大家参考,相信对你们的教学实践会有所帮助。